本网讯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华电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围绕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淤点难点、长期未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精心选定“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培育和践行‘创新奋进、奋勇争先’企业文化”等14个调研课题,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广泛采用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包括9家困难企业在内的75家基层企业开展领题调研110多次,总结提炼出“三重模式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运用红色资源加强政治引领”等一批好做法、好经验。
中国华电官微持续推出“主题教育典型经验”专题报道,宣传报道华电基层企业在全方位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经营绩效和发展成效的有益探索,用基层经验指导基层实践,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今日展播中国华电西藏驻村党支部经验。
近年来,华电西藏公司聚焦助力乡村振兴,选派精兵强将抓好外冲村驻村帮扶,成立驻村党支部,把党的组织力量延伸到乡村振兴一线,在带领当地藏族群众脱贫摘帽基础上,因地制宜搞产业帮扶,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带领群众稳定致富。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华电西藏驻村党支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刻学习理解把握“四下基层”的思想方法、价值追求、责任担当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能源央企的优势特色,久久为功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以助力藏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招实绩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果成效。
2023年10月,华电西藏驻村党支部帮扶的江达县外冲村,发展“非遗经济”减贫案例——《传承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外冲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全国1003个示范村之一;驻村工作案例《驻村工作队出实招 文明乡风焕新彩》获评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成为14个村级案例之一,“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华电西藏驻村帮扶新实践中结出了新硕果。
让党的好声音“声”入人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中央非常关心我们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2023年4月,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江达县外冲村,60余名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党群活动中心,全神贯注聆听华电西藏驻村党支部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格列旺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格列旺久时而汉语解读、时而藏语释义,结合自身经历,以一次次“接地气”的宣讲,引导群众进一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上岁数的乡亲不识字,或者看不清字;还有些妇女在家看孩子不方便出门,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村主任布吉表达对宣讲的认可。“这些年真切感受到生产生活的变化,我们一家人非常高兴。感谢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村民扎西拉姆也激动地说……
驻村党支部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精心选派党员骨干成立“华电雪域先锋宣讲队”,创新开设“乡村夜校”,通过“小板凳”集中会议、“酥油茶”走村入户、“突击队”田间地头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党的惠民利民政策,驻村党支部《用好“交心、教会、摸清、抓细、带头、做好”12字诀 深化基层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获评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非遗技艺”变身“非遗经济”
外冲村被称为藏式木刻之乡,其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泽培是西藏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村里还有20来个熟悉木刻的工匠,但木刻未形成规模,工匠仅有零散业务,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
驻村党支部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解决实际困难、办好民生实事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多方深入调研后决定组织藏区群众大力发展百年藏式木刻技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因地制宜打造出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华电特色产业帮扶模式。帮助成立了木松民族手工艺公司,捐赠建设木刻车间和配套设施。先后筹集900万元用于建设木刻车间和升级改善设备,多方协调帮助签订4000万元的10年期供货协议,并达成6000万元新的供货合同意向,帮助生产车间发展到120余名艺人和学徒的规模,解决了项目可持续发展问题。村民自发手工雕刻藏汉双语《我为祖国点赞》、绘画《我爱你,中国》唐卡,表达对党的感恩和祝福,夸赞华电驻村干部:“你们就是共产党派来的领路人,有你们在,我们心里就踏实、生活就有奔头。”
与此同时,驻村党支部结合“古智藏文书法”技艺,组织村民拓展开发藏式木刻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经5年发展,这座门口印有“波罗木刻”字样的木刻厂房已从单一的木刻生产车间发展成为集工艺品雕刻、书法、藏香、唐卡制作于一体的致富产业聚集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艺术创造的产业帮扶新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深度贫困跃升至全县平均水平之上。“非遗产业”已成为昌都市及自治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眼名片。
全县人民都说外冲村“雅目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要人“动起来”。
驻村党支部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和村民自治的主体作用,组织藏区群众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教育,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为号召和激励乡村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驻村党支部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刻版制作技艺、烹饪、手工艺品编织等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外请专家讲授种植养殖技术、绘画书法等,让村民多掌握几门技术;同时勇于打破西藏木刻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积极吸纳女学员学习木刻技术。创新实施“能人回村”工程,鼓励动员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回村发展产业、经营集体经济、参与乡村治理。主题教育期间,已有12名外出务工青年回村参与木刻产业发展。在“好钱景”吸引下,如今的外冲村,全村90%年轻人都加入木刻公司上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乡。
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外冲村生活基础设施简陋。驻村党支部认识到,这也是村里致贫重要原因,于是组织党员们深入研究,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聚焦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文明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积分兑换物资鼓励村民积极开展河道清理、人居卫生整治、花草树木种植等公益事业。先后投资修建公路、防洪堤坝、文化展厅、地暖等,建成污水处理厂、厕所,不断完善村民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实施“办理一件好事、荣获一次积分、宣传一批好人”的“三个一”激励机制,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如今的外冲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广场上老人们簇拥交谈,孩童们嬉笑玩耍,乡村治理经验辐射周边2个乡12个村庄,全县人民都说外冲村“雅目睹”(藏语“非常棒”)。
“华电干部比亲人还亲”
驻村工作一茬接着一茬干。2023年5月,华电西藏驻村党支部完成第十一批、十二批驻村工作队员轮换,新上任的驻外冲村第一书记李宇一到村里,就积极找准方向。
“我们想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支部队伍’,先后组织16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赴区外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村务治理能力和带头创业致富本领,跑好乡村振兴‘接力棒’。”驻村党支部书记李宇说。
驻村党支部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华电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带动所帮扶的外冲村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驻村党支部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三路共进”工作模式,构建“党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机制;建立驻村党支部带外冲村党支部、党员带村民的“传帮带”机制,定期走访、逐户上门,做到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存在困难、实际诉求、扶贫政策“五摸清”,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更加有形有效。
在驻村党支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组织开展党员承诺上墙、党员标识进家、评选“党员模范之家”等活动,有效增强外冲村党员的身份意识、组织观念、示范作用。发挥“地企、村企”党建联建优势,延伸“1对1”到“1对N”培训链长,实施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惠民富民举措,有力提升外冲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份证办理、医保报销等现实问题,以真诚温暖服务赢得村民认可,凝聚了人心,增进了感情,村民们夸赞:“华电干部比亲人还亲,我们谁也离不开谁。”